并非其人

 2020-12-29    0 条评论    1404 浏览

并非小说

并非

联系方式

电话:18986148512
邮箱: sunsongpalace@qq.com
QQ群:并非家园,865217659
相关站点:并非个人网站 青少年启蒙 并非家园社区 并非家园音频


生平简介

1972年2月22日(农历正月初八),并非出生于湖北监利,真名孙歌,出生三天后,举家迁回湖北省武汉市马房山中学居住。

1978年入读武工附小(现武汉理工大学附属小学)上小学。

1983年入读武汉市马房山中学,其主要思想形成与1986年到1987年的高一时期,高中毕业后就鲜有思想变化了。

1989年(17岁)高中毕业后在华中科技大学汉口分院上了一年大学后辍学。

1993年冬天父亲离世。

1994年(22岁)7月再次参加高考。

1994年9月入读北京轻工业学院。期间于1996年夏天,因腿疾住院半年多,手术后的护理费得到了柯冰的资助。

1998年大学毕业后入职中国电科15所(太极集团)。11月结婚。

1999年元月涉狱,定刑判三缓三,7月底出狱,监外服刑。出狱后身无分文,有三个月住在陈铁林家,再随后在付刚的资助下租房住在青塔小区,把老婆和入狱期间出生的孩子接到身边来。

1990年7月至1999年7月九年间的生活,并非记录于局部自传文字《并非小说》中。

1999年出狱后还在太极集团工作了一段时间,2000年春被迫辞掉太极集团的工作,此后有一段“借款20万炒股”的经历,最终赔了8万收手,重新出去找工作。

2001年,在北京易索得从事软件开发工作。住址搬到八角的地下室,这个时候一边用工资每月还款3500(炒股赔付的欠款,最终花了三年多的时间连本带息还清),一边还要过生活,虽然连肉都吃不上,但是好歹能勉强支撑过去。

2002年6月到北京博大讯通工作。

2003年冬12月,从八角地下室搬离,迁至中关村20号楼。

2004年春,离开博大去中京待了几个月,然后入职北大药业旗下的世纪星座。

2005年,5月住进自己在天伦锦城买的房。中秋开始写局部自传文字《并非小说》。

2006年,成立世纪颂阳科技公司开发并推广《全员一号通》系统,未获成功。

2007年7月底,接了母亲一个电话后,决定回武汉生活,租住马房山中学里。10月进武汉天喻信息工作。

2009年6月,应付刚的弟弟付强的邀请,去深圳工作。期间给比尔盖茨的基金写过信,想直接找到人来投“启蒙教育”方面的工作。

2010年5月,从深圳离职,成立北京任游,开发网页游戏《打雪仗》和《三国霸业》。这几年因为孩子就读学校,先后住过马房山中学教师小区、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校内山上山下。

2013年,春天写完《并非人生》,算是完成“在孩子满14岁之前写一本关于人生的书给他”的任务。

2014年,注销北京任游,于8月1日入京主持邮币卡电子交易盘相关工作,住在金宝街的一个四合院里。

2017年,春天开始构思并完成微信小程序《群众体育汇》的开发工作。

2018年春节回武汉,重新装修已购房,准备在武汉江边长住。

2019年下半年,三次入京做建筑工程相关的工作。同时开始正式着手《并非启蒙》的相关工作,建有个人网站《并非家园》


核心思想

并非的思想内容的详情,写在了《并非人生》里,下面是并非思想的核心内容描述。

《并非思想》之写在前面

并非一向认为,人如果没有思想,就是躯壳,就是行尸,与死无异。

有思想的恶人,也好过没思想的善人。

人的行为应该受思想支配,而不是受欲望支配。

野兽才是受欲望支配的。

人与动物有可能产生区别的唯一情况,就是人会用思想和睿智去控制自身的兽性。

然而如果人的聪明才智被放在发扬兽性上,就会产生所谓禽兽更不如的人或者事。

人类之所以从存在以来,并没有本质的变化,就是因为:就这么点儿事,几千年前如此,现在依然如此;物质条件和科技水平进步了,但是对人类精神幸福无增益;人类文明了,但是那是由物质条件建立起来的外衣,失去物质依托,文明人又会被打回原型。

所以个人与个人无异,历史与历史无异,周而复始。

所以并非很早就以“探寻完美的未来世界”为其人生目标,而围绕此目标以外的任何事情,对并非来说,都是没有任何远大意义的(抛开远大意义,个人生存的幸福感就是人最重要的事情了)。

当然,也只是在目前这样的社会,并非才给自己的生活拟定目标,在完美的未来世界中的人生,是没有现在这个意义上的目标和理想的。

并非还一向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完成了,那么他作为人的成长过程就已经完成了,余下的只是生存轨迹。

然而这个成人的过程,在目前来看,并不是很多人都能走完的,即便他已走到生命尽头。

《并非思想》之核心思想一:人生下来并不是一张白纸

小时候,耳濡目染地得到这样的概念:人一生下来,就如同一张白纸,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这张白纸上作画…...

后来知道,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如果小孩真是一张白纸,那么教育就会成为一件简单的事情了。

人是一种动物。

人首先作为一种动物而存在。

有些东西是不用教就会的,例如,孩子会护住自己喜欢的东西(自私),抢夺自己喜欢的东西(自利)。

这个“自私自利”,只是出于动物的本性,是不必将其饱含伦理意义地加到孩子头上的。

人刚出生,原本就不是含有伦理和社会意义的人,他只是一种动物。

人作为一种动物,在其本性上,是没有任何差别的。

孩子长大成人的过程,也就是从动物转变为人的过程。

也就是说,不要对孩子施以“好坏”的评价,因为他还没有成人;如果非要说孩子的“好坏”,那么所有的孩子都是坏的。

人与动物又是有区别的。

这个区别就是人有超乎于动物的智慧。

然而这个区别并不是真正伦理意义上的区别。

智慧本身并不能使人一定比动物更“好”或者更“善良”。

不过这个智慧的确使人与动物产生伦理意义上的本质区别成为可能。

仅仅是成为可能。

如果智慧用来克服人的动物性,那么就能产生区别于动物的善。

如果智慧用来发扬人的动物性,那么就能产生区别于动物的恶。

后者就是人们常说的“某某禽兽不如”的现象。

智慧并不能确定人的善恶。

但是智慧至少使人对于善的学习成为一种可能。

我把已经成人的人所拥有的智慧叫做睿智。

要成人,就是要学会使用智慧克服人的动物性,最终获取睿智。

总结一下前面所说:人生下来并不是一张白纸,人的动物性是人与生俱来的。

人与生俱来的,除了动物性以外,还有“天赋”。

这个天赋并不是狭义的指“音乐天赋”“绘画天赋”等天赋,而是指“人一出生就已经各不一样的各种东西”。

(注:我永远不是在这里做学问,概念的表达仅仅以沟通的准确顺畅为标准。)

“人一出生就已经各不一样的各种东西”都是些什么东西呢?

有的孩子明显比别的孩子躁(脾气暴躁,性格倔强);有的孩子明显比别的孩子好哭(自尊心强,更感性);有的孩子学习新东西的能力明显比别人强(头脑聪明,理解力强)。

这些东西太多了,说不完。

不过我想我已经说清楚了,这就是“人一出生就已经各不一样的各种东西”,主要包括脾气性格,智商情商等等。

天赋跟智慧一样,是没有善恶的属性的。

智商高,只是使善者更善,恶者更恶。

天赋对人生的轨迹有很大影响,但是对一个人是否成其为人,是没有任何影响的。

只要一个没有智障的正常人,都可以学习并获取睿智以至最终成人的。

所以,很明显,天赋,并不相关我们讨论的主题。

这里把天赋问题提出来,除了为了说明“人生下来并不是一张白纸”,还想说明:

大家在某些领域有超强的能力,也不必自得并炫耀,因为那极大程度来自于天生,如果一定要算谁的本事,那也是你父母的本事;而对于某些家长而言,如果你孩子在某些领域显示出比别的孩子差,甚至孩子已经尽力了也很难提高,那么家长不仅不要责怪孩子,还要体谅安慰孩子,因为这极大程度来自于天生,如果一定要算谁的责任,那也是家长的责任。

《并非思想》之核心思想二:人类的绝对完美状态

并非懂事以后,基本上就只考虑一个问题,“人类如何达到绝对完美状态”。

那么首先要搞清,人类有没有绝对完美状态。

人类要有绝对完美的状态,就代表存活的每个人都达到其完美状态。

尽管每个人的脾性好恶千差万别,但是他们对生活的追求却有一个绝对的共性。

这个共性使人类的绝对完美状态成为可能。

这个共性就是“追求幸福”。

无论什么样的人,他们都在“追求幸福”(也就是说没有人以“追求痛苦”为人生目的)。

即便这个人可能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这辈子他要追求什么,但是他毫无疑问地正在“追求幸福”。

即便这个人他一生很明确地更换了多个追求目标,但是他毫无疑问地每次更改都是在“追求幸福”。

坚贞的革命者被敌人俘获,尽管他也不愿意赴死,但是他还是决然的选择英勇就义,这也是选择了幸福,因为他根本就做不到投降敌人,完全做不到,他投降了会更痛苦、更是痛不欲生,一旦他还需要毅力去抵抗自己投降,那么他肯定就会成为叛徒。

而革命的背叛者呢,他也是不愿意叛变的,谁也不愿意出卖自己的同志乃至朋友,可是他更不愿意死,于是他只好选择求生、选择幸福。

人的“追求幸福”,总是不变的。

这样,“人类的绝对完美状态”就很容易描述了,就是“人人都幸福”的状态。

幸福,就是长时间的保持一种愉悦。

短时间的愉悦,我们称之为快乐。

快乐的反义词是痛苦,是短时间的不愉悦。

幸福的反义词是不幸,是长时间的不愉悦。

每个人都会有各种痛苦的事情,但是这永远都不妨碍他获取幸福。

只是不妨碍他获得幸福,是否能获得,还是另一件事。

这里我们首先说清了一件事:

人类是有绝对完美状态的,就是“人人都幸福”的状态。

这个人人都幸福的状态是否能实现呢?又如何实现呢?

这还是是后面的问题。

这一节的最后,让我们想象一下,这个“人人都幸福”的状态是什么样子呢?

这个状态下,社会大致是什么样子,每个人大致是什么样子呢?

首先,这里提到的人,都是“成人”后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每个人都坦荡地知道自己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的意义。

每个人的睿智已经使他不可能伤害别人并且不可能被同类伤害。

一切都是在“大善”下的坦荡生活。

每个人只会根据自己的意志而生活。负面的个人利益、家族利益、国家利益都已经不再对他产生任何影响。

每个人只在宽泛而明确的人类利益下过着幸福且健康的生活。

在任何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面前,即便随时赴死,也不妨害他每一分钟依然活在幸福中。

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然。

即便在“一张饼,只能使三个人中的一个人存活”这样的情形下,也不可能有任何纷争,因为任何一个结果都是坦然的。没有人会去争,那张饼究竟是被分着吃了,还是一致同意让某个人吃了,还是任何人都没有吃而废弃了,都没有区别,从宏观上没有区别,从微观上也没有区别。

即便在“三个男人爱上同一个女人”这样的问题下,也是一样的,任何结果都是没有区别的,从宏观上没有区别,从微观上也没有区别。

人的痛苦无时不在,但是痛苦永远无法妨害人的幸福。

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而存在,人,既不会伤害到他人,也不会被他人伤害。

《并非思想》之核心思想三:伪善才是大善

前文已经提到过,不能评价人一生下来是善还是恶,因为他根本就不是人;如果一定要评价,那么所有的人生下来就是恶的。

如果人生下来就是善的,那么就不需要教育了。

如果人生下来就是不善不恶的,那么教育也就简单了。

大人教孩子“自己有好玩具要拿出来跟小朋友分享”,是因为“自己的东西不跟别人分享”是不用教就会的。

道德在人身上起作用,靠的是舆论,是靠另一种获得来维持自己的牺牲。

舆论是指这个人生活的环境给他的评价。

这个舆论,也叫社会风气。

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会有不同的社会风气。

“笑贫不笑娼”和“笑娼不笑贫”是背离的两种道德标准,也是不同时代的两种社会风气。

真正指引大众生活的,就是这个“舆论”,这个“社会风气”,就是他的生活环境对他的评价。

一个人的孩童时代,这个生活环境评价的权威就是家长和老师,还上升不到大众舆论的层面。

所以家长很怕孩子小时候交上坏朋友,因为他朋友对他的评价的影响力极可能超过家长和老师对他的评价的影响力。

孩子大了之后,就受社会舆论的影响。社会风气是什么样子,他就会变成什么样子。

这不是简单的“环境决定人”。“环境决定人”只是一个表象的总结,而真正的原因在于道德就是这样在人身上起作用的。只要一个人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就永远会这样。

所以,道德是这样在人身上起作用,是很可悲的,这代表着大多数的教育是无意义的。

然而道德教育又是那么重要。

人类的教育讲究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排在最前面,就是因为如果德育不好,那么智育和体育的发展可能培育出大恶人。

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成语,“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是公认的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指帮助别人,同时自己会感受到一种快乐。

其实这里就存有问题的本源,“助人”本身就是善行了,要“为乐”干什么?

如果这个人体会不到这里面的快乐,也就不会助人了。

如果这个人体会到快乐,那么他究竟是付出还是得到?

就好像你在公车上给老人让座,而老人一点谢意的表示都没有?你是不是会至少在内心中恶语相向?如果你每次让座给别人都是受到同样的待遇,你是不是会逐渐不让座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你最开始的让座究竟是为了让年迈的老人得到更舒适更安全的环境还是为了别的什么?如果只是为了老人,那么,你让了,他坐了,事情就已经结束了,为什么你会有那么多别的感受?

一切依然是简单的。

这也才引出并非思想的核心的核心:伪善才是大善。

伪善,就是刻意为善,即便跟自己的欲望相违背。

你的内心并不想善别人,你只想善你自己,但是你的思想和意志要求你这么做,那么即便你不高兴这么做,你也还是会做下去。

人的思想并不是所处环境的舆论能够左右的,而是完全属于自我的,是到任何环境也不会变化的。

并且人的思想绝对高于人作为动物而存在的肉体,人的思想是人的唯一的行动准则。

助人就是助人,跟是否为乐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你自己认为应该这么做而已。

前文提到过,“要成人,就是要学会使用智慧克服人的动物性”,也就是这个意思。

否则,你就没有作为人而在世上存在过,而只是作为一个有智慧的动物而存在过。

伪善是成人的必经之路。

人人做到伪善,人类才能到达绝对完美状态的大门口。

等你真正理解并做到伪善了,很快,你就能获得那种永久的幸福,那也就是你真正成人的时刻。

人人获得幸福,也就达成了人类的绝对完美状态。

显然,更尖锐的问题马上浮出水面了:如何实现让每个人都毫无例外地做到伪善呢?

这是我们后面要研究的问题。